(1)简介:
罗天益(1220年~1290年),金末元初人,字谦甫,元代真定路藁城人(今河北藁城县),另一种说法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师从李东垣。
他著有《内经类编》(今佚)。另著《药象图》、《经验方》、《医经辨惑》(见刘因《静修文集》)等书,均佚。编撰整理《东垣试效方》九卷,整理的张元素的著作有《洁古注难经》。又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撰集到《卫生宝鉴》一书中。
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对李东垣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强调“脾胃”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药方面,反对药物的滥用、误用;在针灸方面,主张用灸法来温补中焦,不仅能治中焦不足的虚寒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即能补其师之不足,又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
他的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2)医案:
静江府提刑李君长子,年一十九岁,至元壬午四月间,病伤寒九日。医者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别易一医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李君亲来邀请予为决疑,予避嫌辞。李君拜泣而告日:太医若不一往,犬子只待死矣。不获已,遂往视之。坐间有数人。
予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忖度之。
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语,其脉浮大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蜷卧,面向壁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覆,不烦渴,不欲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微迟者,皆阴证也。
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其母云,夜来叫呼不绝,全不得睡,又喜冰水,予闻其言,阳证悉具,且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之。
予遂秤酒煨大黄六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水煎服之。
至夕下数行,燥粪二十余块,是夜汗大出。翌日又往视之,身凉脉静矣。(源于《卫生宝鉴·阴证阳证辨》卷二十四,作者罗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