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远古文明,留下了先民生活的许多足迹,中医药起源的传说也在这里古今相传:张家口的泥河湾文化已经有170多万年的历史;邯郸涉县的娲皇宫留下女娲炼石补天以阴补阳的传说;河北新乐市有伏羲台,据说伏羲在此演绎八卦,推演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肇基;5000年前,炎帝、黄帝、蚩尤三大祖先“聚于涿鹿,战于阪泉”,之后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炎帝神农氏“辩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黄帝“师岐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中医药学奠基于此时;河北藁城的商代台西遗址,早于河南商丘的殷墟文化,出土了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以及大量酒器、骨针、朱砂和最早的药用植物种子,表明医药已经进入了系统的时代。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相关资料的记载和出土文物的佐证都说明在河北这片热土中医药文化历史由来已久。
春秋末期扁鹊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名闻天下,秦汉以来在河北保定一带出现调和药粉、隔水蒸药、打坨制药的工具。同期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已有利用温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的记载。1972年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文物中,已有金银医针、灌药银壶、医工盆等医用器具。后魏、北齐、隋相继出现了养生、本草、针灸著作,如崔浩的《食经》、李密的《药录》、杨玄的《黄帝明堂经解》等。北魏太医令李修,阳平馆陶(今馆陶县)人,“针灸授药,莫不有效”。宋代河间许希,精医善针,他著《神应针经要诀》,曾治愈仁宗病患而不受赐,却请仁宗为扁鹊立庙,并建太医局于庙旁,许执教于中,为针灸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成绩。彰显了高尚医德。到清代窦默著《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标幽赋》、《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为后来针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